今天给各位分享鱼菜共生系统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水产养殖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及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鱼菜共生系统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水产养殖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及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鱼菜共生系统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中,残饵和鱼类排泄物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有害的氨和亚硝酸盐的浓度不断升高,对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危害。养殖废水的排放还会污染环境,给生态修复带来巨大压力。鱼菜共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集约化养殖的生态种养模式,能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效果。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能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微环境,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水体中的有害氮盐能转变为水培植物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质、循环养殖的目的,最终实现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 鱼菜共生系统是一种从种植到养殖的闭环多样化的新型种养模式[1],它将循环水养殖技术和水培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优质鱼菜产品的生产。在鱼菜系统中,硝化细菌是连接养殖废弃物和植物养分的桥梁,养殖鱼类产生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废弃物经过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转变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营养盐,使水体中有害物质浓度显著降低,水质得到净化。同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充足的氧气,一定程度增加养殖水体的溶解氧,保证系统中各组分的正常代谢和生长。鱼菜共生系统运行原理见图1。 图1 鱼菜共生系统生态原理 下载原图 基质填充生长床模式是当下鱼菜共生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它将水培蔬菜种植于由不同基质如沙砾、火山石等构成的栽培区,养殖尾水通过管道直接联通于栽培区,经过附着于栽培区基质上硝化细菌的生物过滤后,又重新流回鱼类养殖区,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基质填充生长床技术适用于小型鱼菜共生系统,该模式的前期投入较少,是我国普通农民由传统水产养殖技术转变为新型种养结合技术的首选[2]。同时,该模式下的生物量增益和产量效益均高于其他3种模式,Lennard W A等[3]用墨瑞鳕鱼、虫纹雪鲈(Mitchell)和绿橡生菜、莴苣4种生物测试基质填充生长床、营养膜、浮筏鱼菜共生3种不同水培子系统的差异,证明各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生物量增益遵循基质填充生长床鱼菜共生>浮筏鱼菜共生>营养膜鱼菜共生的关系。但该模式下闭环系统的运转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如管道易于堵塞、栽培区基质的微生态系统极易失衡,一个环节的失误便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该技术并不适合工厂化和产业化养殖。 营养膜技术模式是一种立体种养系统[4],该模式下,蔬菜种植于平行排列的PVC管道的孔洞内。该PVC管道与鱼类养殖区排水泵和排水管道相通,水培蔬菜可以直接吸取净化处理后养殖尾水中的营养物质,使蔬菜生长完全摆脱土壤的限制,减轻水产品和蔬菜的重金属污染。该模式和基质填充生长床模式一样具有高效利用空间环境资源、产量效益大的特点。Castillo-Castellanos D等[5]分别采用黄瓜、莴苣和罗非鱼构建2个NFT鱼菜共生系统,并采用单一的水培技术作为对照,比较得出鱼菜共生系统下水培蔬菜的叶干重、产量均较高,且罗非鱼存活率显著提高,高达(97.2±2.4)%。但是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实操经验,并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普通农民很难具备该素质。同时,由于孔洞内水培植物的生长空间有限,需要专业人士提前进行蔬菜品种的筛选、鱼种的搭配和生长管道高度、直径的确定[6],前期工作较为繁琐。 浮床栽培模式是将蔬菜直接种植在漂浮于水体上的浮筏、泡沫板等材料上。水面种植、水下养鱼,可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约空间资源。该模式下水体温度、pH等较稳定,操作简单、成本低,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厂化、产业化养殖。这种模式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其产率却不高、水培植物生理状况较差。Roosta H R等[7]将薄荷分别种植在浮筏和珍珠岩基质中,在筏式系统中生长的植株表现出矿物质元素缺乏,叶片焦黄。经过光合作用和水分参数分析表明,在珍珠岩中生长的植物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作用速率、叶绿素转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均高于筏式鱼菜共生系统。气孔导度、叶片温度和气孔下珍珠岩中生长的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均高于筏式鱼菜共生系统。 气雾栽培模式与上述3种鱼菜共生系统主要区别于蔬菜种植区的设计,根据雾化原理,水培蔬菜种植装备被密闭的雾化池所替代,养殖尾水经过过滤装备的净化处理后被特殊的喷雾装置雾化为小液滴直接喷洒于作物根部。在雾化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氧气渗入水中,为鱼类养殖提供充足氧气。该技术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气雾栽培只需要普通水培1/10的用水量即可达到相同的生物增长量[8],可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但是气雾栽培管理异常精细、雾化技术难度高、成本投入巨大,导致气雾栽培模式在我国并不常见。 选择合适的蔬菜和鱼类品种是鱼菜共生系统能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石。不同鱼类需要投喂的饲料量及配比不同;不同鱼类排泄物及残饵溶于水会导致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不同;蔬菜种类的不同也会影响养殖水体氮素的转化。目前,鱼菜共生系统常选用罗非鱼、鲤鱼、鲈鱼、鲢鱼搭配生菜、芹菜、空心菜,品种选择较为单一,经济可行性也有待分析。李天沛等[9]分别研究圣女果、线椒、芹菜、紫背菜与鲢鱼共生系统中各自的生长状况及对养殖水体氮素转化的影响,得出圣女果与鲢鱼组合效果更好,共生系统的净生产量最大,且对养殖尾水水质和氮素的转化效果最显著。刘东姣等[10]比较水雍菜和罗莎生菜的净水能力,得出水雍菜与麦穗鱼组合效果较好,水雍菜降低麦穗鱼养殖水体的总氮的能力优于罗莎生菜且吸收硝酸盐的效率明显高于罗莎生菜。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水质的净化能力也不同。高霞婷等[11]探究不同生长阶段的芹菜、生菜与罗非鱼共生36 d内的水质变化情况,得出小芹菜对TAN、NO2-N、NO3-N的净化率最强,且明显强于大芹菜、小生菜、大生菜。水培蔬菜的营养参数应与养殖鱼类的生长参数相吻合。水培蔬菜应选择根系发达、净水能力强的品种,养殖鱼类应选择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强、饲料来源广的鱼种。 除选择合适的鱼菜品种,还要特别关注鱼-菜的比例,即鱼菜生物量配置。如果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类占比过高,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大幅增加,超过了水培作物吸收的阈值,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如果蔬菜占比过高,则无法保证每株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同时因影响到气体交换而降低水体中溶氧含量,最终影响系统总体产量。徐琰斐等[12]根据氮平衡原理成功构建出鱼-菜科学配比的数学模型,即A=B×T/(G/1 000),其中A为蔬菜生物量、B为最大载鱼量的80%、T为饲料系数、G为每100株蔬菜对氮元素需求量所对应的饲料投喂量,一般为300 g/100株;优化后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有显著提高。鱼-菜配比的不同还可能影响鱼肠道内菌群的多样性,肠道内的菌群与养殖鱼类的营养功能、免疫调节、防御敌害等环节都具有紧密联系,可小丽等[13]发现鱼腥草种植密度为450 g/m2的鱼腥草-罗非鱼生态系统中罗非鱼肠道内的菌群数量要远多于种植密度为350、600 g/m2的实验组且该配比下鱼腥草、罗非鱼生长状况最好。 稳定系统运行条件和实时监测养殖环境是日常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鱼菜共生系统的运行条件包括水温、水量、pH值、溶氧、温度、湿度、光照等。调控系统环境条件的装备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微滤机、制氧机、紫外线杀菌剂、水产养殖恒温机、LED补光系统等维持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装置[14]。随着智能化识别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数据自动收集系统成为实时监测养殖环境的有力工具。仇宇俊等[15]基于GPRS设计出一款多参数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该数据监测系统可对水产养殖区和种植区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整合后的数据信息传送至PC端以实现远程调控、环境监测等功能。Sambandh Bhusan Dhal等[16]基于Bolstered误差估计技术设计一个计算模型,该模型会根据实时监测系统传递的数据分析鱼菜共生系统内各组分的生理状况,运用线性算法在小型数据集内进行营养优化计算,以期获得该生理状态下养殖水体各成分的最适养分浓度,根据植物的需求来调节水体各养分含量,获得最大产量。鱼菜共生数字化、自动化的主要挑战是缺乏足够的数据且必须通过大量的预测因子进行推断,这极易造成“维数灾难”,导致可用数据变得更加“稀疏”。在不丢失有效数据的前提下降低数据维度变得十分重要,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算法分析及科学研究。 鱼菜共生系统能有效地降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鱼菜共生系统从根本上说是以鱼类养殖为主体,通过鱼-菜-微生物联合作用构建的氮、磷营养循环系统。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残饵、鱼类代谢废物易溶于水,会升高养殖水体中氮和磷的浓度,浓度过高对鱼类生长有不利影响,且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系统中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可将氨氮分解为亚硝酸盐氮,最终转化为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硝酸盐氮,从而降低水体营养盐浓度。Enduta A等[17]通过比较空心菜—罗非鱼共生系统与单一养殖罗非鱼系统,评估鱼菜共生系统对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得出空心菜能够显著降低养殖尾水中总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正磷酸盐的量,效率分别为78.32%~85.48%、82.93%~92.22%、79.17%~87.10%和75.36%~84.94%。植物根系发达,可提供更多的微生物附着位点,延长废水停留时间,捕获和沉降悬浮颗粒,加强组织的同化作用从而净化水质。 鱼菜共生系统利用渔业和农业的联合种养方式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促进原有生态系统的优化,改善生态空间。一方面,鱼菜共生系统在提高渔业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地解决水污染问题。渔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可降低排放到河流、湖泊的养殖尾水中氮、磷含量,减少水体中污染物的聚集,防止污染物在水体流动过程中的转移,达到净化水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鱼菜共生系统对减少农药使用有很大帮助[18],采用鱼菜共生系统能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 鱼菜共生系统可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空间,在陆地、水域既有的生物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通过食物链的形式构建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鱼类、水生植物及其他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让物种在自然环境中健康成长,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目前鱼菜共生系统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有巨大潜力。鱼菜共生系统的经济效益与养殖规模、养殖品种、前期成本投入等因素有关。刘爽等[19]指出其经济效益与生产规模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规模越大,收益越高。从市场方面分析,消费者可以买到“绿色、健康、有机”食品以满足对食品安全日益增长的需求;且有研究显示,人们更愿意为“无公害”产品多支付37%的产品溢价[20]。刘慧等[21]研究发现,鱼菜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系统,将农场种植作物和养殖鱼类相结合,一方面提高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增加了产业附值,提高农民收入,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外大规模工厂化鱼菜共生养殖实验不断开展,说明这种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农户关注,而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鱼菜共生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生产模式,为水产养殖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及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共生体系易失衡、水产品及植物品种局限、初期建设成本及维护管理投入高、种养环境监测不易、专业人才缺乏等。未来,应加强对鱼-菜-微生物三者协同共生联系、新品种水培蔬菜和养殖鱼种开发、智能化调控监测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引自]孟宸宇,杨桂青,申旭红.鱼菜共生系统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J].现代畜牧科技,2023(08):180-183.DOI:10.19369/j.cnki.2095-9737.2023.08.050. 中新网宜昌7月27日电 (邓明明 魏健 董晓斌)湖北宜都一位普通农民,为保护水生态,自创出鱼菜共生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系统。他27日表示,只要山美水美,自己的努力就没白费。 今年49岁的梁智博,10多年前曾是一位美容美发师,在当地也小有名气,最高峰时曾开了13家美容美发连锁店。正当生意风生水起之时,他决定去清江进行水产养殖。 贵子湖从一潭死水变成了如今的“湖心花园” 受访者供图 创业初期,由于清江网箱养鱼密度过大,疫病的爆发和水质的污染导致梁智博亏损600多万元。面对困局,梁智博在家人支持下,将美容美发店全部转让,全身心投入到水产养殖上来。 这也让梁智博意识到,不保护生态,最终只会断了发展的后路。于是,他先后走访了全国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探索出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位一体”的立体生态种养体系。 梁智博在贵子湖查看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2013年,梁智博依据立体生态种养体系,在高坝洲库区建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水上生态花园,兼顾湿地综合效益的统一。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仅2016年“五一”期间,水上花园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7月,一场洪水将梁智博的水上花园全部冲毁。之后,他“转场”到高坝洲镇贵子湖重新开始。 贵子湖曾作为水产开发基地,被切割成一个个鱼塘,水环境日渐恶化。在宜都市农业、水利和科技等部门支持下,梁智博重新规划水面,退塘还湖,打通水道,恢复湖泊原貌。 为彻底修复贵子湖水生态,梁智博通过立体生态种养体系,投放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滤食性鱼类,并在生态生物浮岛上种植各类水生蔬菜及鲜花绿草,恢复原生态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科学化。 经过近两年修复,贵子湖从一潭死水变成“湖心花园”,蛙鸣鸟叫,鱼游鸭闹,白鹭飞翔,前来赏光垂钓者络绎不绝。2017年,贵子湖被宜都水利部门列为水生态文明试点基地。 由于对水生态修复的贡献,梁智博被长江大学国际水生态研究院特聘为研究员。说到未来的发展,他表示,将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从科普的角度展示技术成果,推广水生态保护。(完) 一、基本情况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属正厅级全民所有制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白市驿镇,隶属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管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建有国家、部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34个,科研实验示范基地43个,分布在市内21个区县,总面积15212亩。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5项,专利授权20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0多篇。目前已在农业工程智能化技术装备;丘陵山地粮油、蔬菜、茶叶、柑橘、中药材等作物农机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共性技术、智能与信息化技术研究,通用动力平台、核心零部件研发等农业遥感、农业物联网、山地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有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开展农业人工智能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二、示范应用情况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鱼菜共生AI工厂主要围绕工厂化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创新研发,研究绿色循环高效安全生产模式工艺,可实现蔬菜播种、移栽、定植、运输、灌溉、环控、采收、切根、包装等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无人操作。应用5G、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攻克农业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制鱼菜共生工厂化生产成套智能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实现了蔬菜从“一粒种子到一颗菜”的全程无人化作业生产。养鱼投饵、分级、水质环境自动控制、设备自动变频等智能化调控,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力投入、提高了作业的精准性、减少了能源消耗。开展周年生产示范,获取动植物全阶段生长生理数据,分析形成鱼菜生长决策模型。形成面向市场的工厂化农业生产成套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 1.叶菜全程无人化生产示范应用 针对目前重庆设施蔬菜机械化率低、生产水平低,亟需设施蔬菜智能装备的市场需求,围绕蔬菜高效工厂化生产,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创新研究种苗柔性夹持与移植、伺服控制栽培盘抓取、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导航、路径智能规划和控制、蔬菜智能收割等关键技术;研制低能耗水力驱动蔬菜立体栽培、移栽定植作业、智能物流运输、栽培盘智能取放、蔬菜智能收割等智能化设备;建立移栽、运输、栽培、采收、栽培盘清洗和消毒全程自动化高效生产技术装备及系统,形成蔬菜工厂化生产示范。 (1)低能耗水力驱动蔬菜立体栽培设备 低能耗水力驱动蔬菜立体栽培设备,采用水力驱动代替电力,可提升温室空间利用率,增加叶菜单位面积产量,减少栽培设备单位面积日耗电量。 (2)智能化物流输送系统 基于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的温室智能物流系统,采用TSP旅行商算法以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对AGV运输车、取放机器人、运输路线、运输时长进行优化调度,可实现栽培盘物流运输的无人化操作和智能化管控,提高转运速度和效率,节省劳动力投入。 (3)蔬菜智能收割系统 蔬菜智能收割系统,可实现叶菜采收环节中根菜分离、净菜收集包装、定植杯(盘)清洗回收全程智能化控制,整线工作效率2333颗/小时,节省劳动力投入65%以上。 (4)移栽定植作业设备 移栽定植作业设备可实现钵体菜苗移栽、育苗盘清洗整理的无人化操作,平均移植速度31.95株/min,移栽精准率97.5%,提高移栽环节工作效率60%以上,节省劳动力投入80%以上。 (5)栽培盘智能取放机器人 栽培盘智能取放机器人可实现栽培盘从立体栽培架上的取放无人化操作。固定作业机器人作业能力达到962.02公斤/小时,移动作业机器人作业能力达到453.16公斤/小时,作业成功率均达到100%,节省劳动力投入80%以上。 (6)潮汐式无人化育苗系统 潮汐式无人化育苗系统,实现了基质处理、定植盘解垛、定植杯装盘、精量播种、育苗盘摆/取盘、潮汐式水肥一体化灌溉、人工补光等作业全程无人化。播种效率300育苗盘/小时。 2.高密度循环水养鱼生产示范应用 基地搭建了1套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RAS),水体体积约1000立方米,最大养殖密度100公斤/立方米,配套养鱼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智能化控制。采用全自动投饵机、吸鱼分鱼机等智能装备,极大降低了劳动力投入。 (1)循环水生化过滤系统 采用沸腾式移动床生物滤器,拼装式保温发酵罐+多面马鞍型轻质填料+曝氧系统,滤材在充足溶氧的气力推动和循环水泵入的条件下,经水体中硝化菌和亚硝化菌等微生物充分反应快速消解氨氮等物质。生物填料比表面积=600㎡/m³,硝化速率0.45g/㎡·d,含高低水位自动启停保护。 (2)消毒杀菌系统 采用“紫外线+臭氧”组合,对杀灭绝大多数可能进入水体中的小型或微型生物,目的是防止一些生物可能带来的疾病,或成为潜在的捕食者或生存竞争者。在专用紫外杀菌消毒器内部采用浸没式布置紫外灯,紫外波长250~260nm、紫外线剂量32000um/s.cm2,对自流横向穿越水中病毒进行杀灭。 (3)尾水收集处理系统 通过三路流通方式,在鱼池底部设双排污底盘,池外侧的竖流沉淀器,池壁设表面排污和溢流口。3路收集回路目的是将鱼粪、残饵等物质通过竖流沉淀、带反冲洗转鼓式过滤等物理或机械方式进行处理,滤清水回流到养殖系统低位集水池;滤除高浓物质经收集池泵送到种植池转化利用。竖流沉淀器处理量=16m³/h;转鼓式过滤处理量≥80m³/h。 (4)鱼饵料精准投喂机器人 鱼饵料精准投喂机器人可实现鱼饵料的自动吸饵、称重、自动行走、定时定量定位撒料、自动充电等功能。 3.养鱼尾水生化处理示范应用 养鱼尾水处理包括鱼粪收集与浓缩、生化处理等关键环节。采用鱼粪浓缩机,可将鱼粪TS浓度0.06%提高至4.21%,浓缩70倍,解决养鱼尾水TS浓度低的问题,。通过养鱼尾水生化处理工艺,实现将鱼粪浓度浓缩至TS3-5%,氨氮去除率67.42%,硝态氮浓度>2000mg/L,提高70.64%,亚硝氮浓度<0.2mg/L,提高了养鱼尾水的利用率。通过鱼粪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将处理后的养鱼尾水自动配比成蔬菜栽培的营养液,进行循环灌溉。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经验成效 1.经济效益 鱼菜共生AI工厂采用全智能工厂生产模式,可实现蔬菜播种、移栽、定植、运输、灌溉、环控、采收、切根、包装等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无人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工厂内养殖墨瑞鳕鱼、胭脂鱼、加州鲈鱼等高价值品种,最大养殖密度可达100公斤/立方米,可实现温度、PH、DO、氨氮等水体指标的在线精准化调控,日平均补水量≤3%。年亩产优质绿色蔬菜22.5吨,高档淡水鱼100吨,年产值合计约800万元,实现“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 2.社会效益 传统的栽培方式主要靠人工操作,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强度大、集约化程度低。且露地栽培一般情况下年产4茬生菜,种植密度和茬数少上容易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严重时甚至绝收。蔬菜工厂智能装备的研制和投产,为温室设施条件下的叶菜(生菜为主)周年生产提供了菜苗移栽定植作业设备、低功耗水力驱动蔬菜立体栽培设备、栽培盘智能取放机器人、智能化物流输送系统、蔬菜智能收割系统等关键智能设备,大大提升了机械化水平,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叶菜工厂化水培生产的高效利用温室空间和“机器换人”。同时,建成了示范基地,鱼菜共生AI工厂智能装备的研制与应用,完善了科研与应用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攻关也促进了工厂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现了鱼菜共生工厂化生产领域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成果水平,以及相关机械设备制造的产业发展,培育了相关生产企业,社会效益显著。 3.生态效益 温室设施内进行叶菜工厂化水培生产与鱼的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可以有效开展温室环境与养殖水体调控,避免了蔬菜露地生产可能遭遇的洪涝、干旱等自然风险,避免了池塘养殖因为水体污染等原因造成翻糖等;利用鱼粪通过发酵形成营养液循环灌溉,避免了大量用水和化学肥料长期侵蚀露地土壤耕作层的酸化影响;通过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避免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基质替代土壤的固根栽培和回收利用,以及尾菜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生态效益显著。鱼菜共生系统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水产养殖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及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鱼菜共生系统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ynzjsh.cn/post/1539.html发布于:2025-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