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2、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3、考试必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   (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2.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3.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XX的细胞,从一次XX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XX完成时为止.   (2)有丝XX:   XX间期的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XX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XX;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XX,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XX的差异:   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   b.末期细胞质XX方式不同.   (3)减数XX: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XX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XX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XX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XX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XX和减数XX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XX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XX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XX   记忆点:   1.减数XX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XX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XX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XX,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XX,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XX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4.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 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 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易错警示与兴奋产生与传导有关的3点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是特化的细胞膜,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分别相同。   易错警示有关神经传递中的知识总结   (1)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有关神经递质归纳小结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①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④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相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⑤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⑥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⑦种类:常见的神经递质有:a.乙酰胆碱;b.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羟色胺;d.氨基酸类: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5、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区(不能讲话)、W(不能写字)、H(不能听懂话)、V(不能看懂文字)   内分泌系统知识点:   1、甲状腺:   位于咽下方。可分泌甲状腺激素。   2、肾上腺:   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可分泌激素约50种,都属于固醇类物质,大体可为三类:   ①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皮质酮、氢化可的松等。他们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肝脏将氨基酸转化为糖原;并使血糖增加。此外还有抗感染和加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此类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对钾的重吸收,因而也促进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质可分泌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两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动物兴奋、激动,如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率提高,同时抑制消化管蠕动,减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力应付紧急情况。   3、脑垂体:   分前叶(腺性垂体)和后叶(神经性垂体),后叶与下丘脑相连。前叶可分泌生长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后叶的激素有催产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压素)(都为含9个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脑分泌后运至垂体后叶的。   4、下丘脑:   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可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制因子等。   5、性腺:   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酮(黄体酮)。   6、胰岛:   a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的短肽),   b细胞可分泌胰岛素(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两者相互拮抗。   7、胸腺:   分泌胸腺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生长与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⑵、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   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   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⑵、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二、应会知识点   1、种群密度调查有什么必要性?   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都依赖种群密度的数据。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   ⑵、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   溶液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易错警示:与内环境有关的2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6、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如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如右图所示),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大多数真核细胞通常有一个细胞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有的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2.细胞核结构(32页图2-15)   ①核膜:双层膜,膜上有多种酶以及核孔,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②核仁:细胞有丝_程中,周期性消失和重建;_间期可清晰看到其形态   ③染色质:什么叫染色质?其组成成分是什么?存在于细胞周期的什么时期?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仔细阅读32页讲述染色质的这部分内容)   3.细胞核的功能: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参见课堂笔记)   原核细胞代表生物举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   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也不属于原核。   §2.2细胞增殖   1.真核细胞_方式有3种:有丝_无丝_减数   _   .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指的是从一次_成开始,到下一次_成为止。其中_期占整个周期的90~95%,_时间相对短很多。   3.无丝_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不能保证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例如蛙的红细胞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解惑]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2)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腺——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   (3)体液调节并非激素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易错警示动物激素化学本质的归纳   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1)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垂体:促激素、生长激素   ??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2)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   7、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8、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主要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产热器官:骨骼肌和肝脏。   (3)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毛细血管等。   9、水盐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   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10、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8-24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分享08-24   浙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2-27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浙教版12-27   高二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4-25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09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4-11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20   高二生物必修三概念总结01-02  对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的总结,对于学好必修三是重要的一步,所以同学们要牢牢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 细胞体 和 突起 两部分,突起包括 树突 和 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 。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2、概念:由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   3、腺体: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   (1)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泪腺、汗腺、唾液腺、胃腺。   (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如垂体、甲状腺。   4、动物激素的种类   化学本质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生理功能   氨基酸   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   (含碘)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   增强心脏活动,使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在 于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多   肽   类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   催产素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胸腺素   胸腺   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蛋   白   质   类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素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   催乳素   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   胰岛素   卵巢胰岛B细胞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固   醇   类   雄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睾丸分泌。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雌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卵巢分泌。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乳准备条件。   醛固酮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Na+ )的重吸收和钾离子(K+ )的分泌。(保钠排钾)   糖皮质激素   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加强糖异生;使外周组织对葡萄 糖的摄取、利用减少,故可使血糖升高。   5、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   (2)血糖调节的相关激素   (3)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血糖平衡既受到神经调节,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其调节是一种神经——体液调节。   △胰岛素 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升高。   △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增多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4)糖尿病人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   (5)相关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似作用。   6、反馈调节的概念及其意义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2)反馈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①如果反馈信息对控制中心发出的信息具有减弱的作用,则为负反馈。   ②如果反馈信息对控制中心发出的信息具有增强的作用,则为正反馈。   7、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8、激素调节的特点   (1)都是微量和高效的有机物。   (2)通过体液运输,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3)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激素作用后被灭活,需体内不断产生维持动态平衡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1、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 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无减少产热的途径)→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水盐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抗原与抗体概述   (一).免疫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   (二).抗原   1.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特点: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3.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抗原决定簇。   (三).抗体(免疫球蛋白)   1.概念: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抗体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3.抗体的作用机理:   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而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杀死。   三、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三道: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特异性免疫   四、特异性免疫   抗原进入人体以后,有的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有的则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称为体液免疫,后者称为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 B细胞产生抗体游离于体液中将进入人体的抗原消灭的免疫方式.   细胞免疫:由T细胞将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消灭的免疫方式.   五、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 称   来 源   功 能   特异性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过敏反应的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④.过敏反应主要与B细胞有关。   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想要学好高中生物,还要多做题,学习资料推荐大家用天利38套,务实基础,逐级提高。
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ynzjsh.cn/post/2227.html发布于:2025-11-19